瞿塘峽
瞿塘峽,長江三峽的起點。西起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縣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卻最雄偉險峻。峽谷西端入口處,兩座山夾江而立,寬度不足百米,稱為“夔門”,素有“夔門天下雄”之稱。
游玩瞿塘峽,只能乘坐三峽游船,觀賞兩岸風光。峽谷西端入口處的左邊是赤甲山,右邊是白鹽山。目前通行的10元紙幣背后的圖案,即是入口處的夔門。如果坐船經過該段,一定要拿出來合影。
泛舟峽谷中,烈日當空之時,赤甲山上被氧化的紅色巖石象熊熊烈火在燃燒,白鹽山則銀光燦燦,似白鹽堆積,所以自古既有“赤甲晴暉”和“白鹽曙色”的說法。
峽江兩岸,有很多摩崖石刻,以白鹽山粉壁墻最為壯觀,絕壁上鐫刻著數十幅石刻,其中最大的是孫元良將軍寫的“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和馮玉祥將軍所寫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
三峽工程蓄水之前,兩岸有“八陣圖”、古棧道遺址等景點,也有徒步觀光的路線。但三峽蓄水以后,八陣圖、古棧道等景觀都被淹沒。
西陵峽
西陵峽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段,它西起秭歸縣香溪河口,東至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20公里。歷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行舟驚險而聞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用“白狗次黃牛,灘如竹節稠”形容西陵峽的險峻;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贊西陵峽景色“西陵山水天下佳”。葛洲壩水利工程建成后,水勢已趨于平緩,但是景色依舊絢麗多彩。
西陵峽可謂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乘船沿江而行,可見到破水峽、兵書寶劍峽、白狗峽、鎮山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燈影峽、黃牛峽等,風光奇異,景色迷人。西陵峽兩岸怪石橫陳,灘多流急,更留有許多名勝古跡,峽北的秭歸為屈原的故鄉,相鄰還有漢代王昭君的故里。
行船其間,可見江中千帆飛馳,兩岸橘林遍坡,黃綠相映,碩果累累,峽風陣陣,醉人心扉,奇險的景觀與悠久的人文歷史令海內外游客留連忘返。
巫峽
巫峽位于重慶巫山縣和湖北巴東縣之間,西起巫山大寧河口,東至官渡口,綿延45公里,是三峽中最長最大的峽谷,俗稱大峽,它峽長谷深,奇峰突兀,峽谷幽深秀麗,素以“秀”著稱。
巫峽是三峽中最連貫、最整齊的峽谷,分為東西兩段,西段由金盔銀甲峽、箭穿峽組成,東段由鐵棺峽、門扇峽組成。整個峽谷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仿佛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分別坐落于兩岸,南北各六。十二峰綺麗如畫,姿態萬千,是巫峽的精華所在。十二峰中尤以神女峰最為著名,峰上那一挺秀的石柱恰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來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稱“望霞峰”。但是坐船游覽巫峽的話,只能望見九座,江南的三座(上升峰、起云峰、凈壇峰)必須棄舟登岸,在青石鎮附近才可以看到。
巫峽谷深狹長,日照時間短,峽谷中的水蒸氣蒸騰不散,容易形成云霧。云霧千姿萬態,似游龍、玉帶、瀑布、輕紗,在陽光的照耀下,曼妙無比,形成著名的巫峽佛光。唐朝詩人元稹留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正是對巫山云霧的精彩描述。
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除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外,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臺、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等,無不以深厚的歷史底蘊吸引著各地游人。
游玩巫峽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從巫山縣的長江渡船碼頭乘船順流而下,一路觀賞壯麗的巫山十二峰和飄渺的巫山云雨。
三峽大壩
位于宜昌市的三峽大壩,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的壩頂,并不對外開放,但游客可以進入三峽大壩旅游區內游玩。大壩旅游區目前對游客開放有三個景點:壇子嶺、185平臺(觀景點)和截流紀念園。游客在乘坐"長江三峽游輪”時,也可以在游船上一睹大壩的雄姿。
三峽大壩位于西陵峽中段的宜昌市境內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包含主體建筑工程和導流工程兩部份,于1994年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全線完工。
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能夠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建成后,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而雙線五級永久船閘是三峽工程的主要通航建筑物,也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號稱“長江第四峽”,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閘。船閘全長6.4公里,其主體閘室部分1.6公里,船閘上下落差達113米,船舶通過船閘要翻越40層樓房的高度。
旅游季節
游玩三峽盡量避開6-8月的長江汛期,以春秋季為宜。尤其是深秋和初冬,是三峽兩岸紅葉正茂盛的時候,風光無限。
一般認為,冬季是旅游淡季,但其實在春節時期,各種廟會活動此起彼伏,許多傳承了數百年的民間技藝絕活紛紛上演,這才是老北京京味兒最濃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