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塔是我們此次去梅州的一個既定要游覽的景點,而參觀東山書院則純屬偶遇。
早上,從梅州市區驅車前往千佛塔。穿過東山大橋,猛然間看到一塊旅游景點的標記牌,東山書院的名稱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就決定要過去看看
東山書院和東山公園隔街相望, 這是梅州東山中學的前身。東山書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已有250年的歷史,清末文化名人黃遵憲曾在這創建辦東山初級師范學堂, 后改成東山中學, 葉劍英元帥早年曾在這兒就讀。書院占地面積不大, 中間是三層的魁星閣, 書房分布于兩廂的兩層樓房的各個房間里。庭院里的桂花樹正在盛情開放,白色的花苞掛滿枝葉間, 散發出陣陣的幽香,布滿了整個書院的每個角落。門前的兩棵木棉樹高大挺拔,樹影婆娑,樹齡已有150年。書院緊靠梅江岸邊,門前流過的周溪是梅江的一條細小支流。
從東山書院出來,前往千佛塔。曾經看到梅州旅游介紹有關千佛塔的情況,十分之簡單,只知該塔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南漢時期,并沒有更多的描述,所以在我的印象中,該塔早已荒蕪,不由稍有可惜之意。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還是決定要前往探尋一番,這畢竟是梅州的一個關鍵歷史人文景點。
千佛塔離市區不遠,幾分鐘的車程就來到山下。雖然時辰尚早,上山的路上已是車水馬龍,大有人滿為患之勢,想必是大年初一的緣故。好不容易才找到一處曠地,將車停妥,徒步上山。上山的路徑很狹窄,加上車輛往返穿梭,行進異常艱苦。
路的兩邊是普通的居民住宅,有些已開拓為商店,大多是售賣一些旅游留念品和香火物料。遇到幾個乞討人員,在路邊以音箱播放雷同佛教音樂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和同情心,或身體殘疾,或遭遇家庭慘劇,令人頓生憐憫之心。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成就有口皆碑,然而在建立根本的社會及醫療保障體系方面依舊有很長的路要走。
順著人流上到山上,這才發現今日的千佛塔和印象中當年的千佛塔已不可同日而語。一座以現代建筑技術交融傳統佛寺藝術而建設的大型寺廟猛然展現于我的眼前。
看了千佛塔寺的介紹,得知寺院是由現任住持釋明慧法師多年托缽化緣集資而建成,千佛塔及千佛塔寺院設施的建設資金完全來自于海內外眾多信徒的捐錢。目前看到的只不過第一期規模,第2期更大的規劃已在籌辦中,不由得很敬佩他們的前瞻眼光和經營之道。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的生活越發富裕,當然生活節拍也大步加快,人們面臨的工作和生活壓力也漸漸加強,更多的人開始尋找精神的寄托。作為經濟繁榮的最大受益者,許多的企業家也樂意通過一定的手段來展現自己的財富,在回報社會的同時,自己也希望能得到佛祖更多的庇護。私下認為這是國內各地佛寺繁榮發展的主要原因。當然旅游業的持續升溫也加速了各地寺廟的建設速度和規模。一個寺廟的住持假如具備企業家的眼光和經營意識,依經營企業的路數來管理寺廟事務,那是一定可以締造奇跡的。當然得有一定的前提,要么是寺廟的靈念要有很好的口碑,要么是住持有足夠高的道行和德望。或許今天的千佛塔寺正是具有了這樣一些條件,從而成就了目前的規模和旺盛香火。
屹立山巔的千年古塔,已經看不到,原來是隱身于新建的氣勢雄偉的新塔第1層之內。這樣的方式個人認為是可取的,兼顧了古跡保護和現代旅游業發展的需要。其實,在許多名滿天下的古跡都采取了這種方式進行重建,例如杭州的雷峰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簡單的修復或按原貌重建固然有更多的將紀念意義,但是不利于讓更多的后人接受它,在保留它所固有的內涵基礎上加以發揚光大,以期達到永古千秋之目的。
寺院依山而建, 步入寺院的大門,里面已經是人山人海,香煙繚繞,善男信女擠滿了每個神像前的供桌前面,在虔誠地上香或叩頭。尤其是寺廟的千佛大殿內,更是擠得水泄不通,想必是有德高望重的法師在為信徒們做祈福活動。
環繞佛殿周邊的走廊,是一處絕佳的觀景場所,憑欄遠眺,高樓林立的梅城市區一覽無遺,車水馬龍,生機勃勃的都市景觀一覽無余。更加令人賞心悅目的是遠處如玉帶般繞城而過的悠悠梅江水流,另有岸邊隨風搖弋的竹林樹木。
順著大殿兩邊的石砌的階梯,可以上到位于大東巖山頂的千佛塔。階梯的各個轉角,適當地點綴了充滿佛門景象的假山噴泉,林木花卉,這時也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氛圍。仰望千佛塔,花崗巖鋪就的塔身直指云天,氣勢非凡。塔基的每個側面雕琢了各種各樣的佛門造像,每幅佛像的旁邊,雕刻了主要捐錢施主的姓名,看似有點俗氣,但也不失為一種集中民力辦大事的明智做法。有許多的游人雙手合十,虔誠地繞著佛塔在轉圈,雖然聽不到他們在說什么,但每個人的心中一定有所禱告,希望他們在新的一年能夠達成自己的意愿。
重建后的千佛塔已無多少古跡可以探尋,甚至于沒有機會一睹千年鐵塔的風范。但新建的千佛塔以其巍巍雄姿,足以傲視南粵,不愧于成為梅州的一個標記性景觀。佛寺香火旺盛,在地方的影響力如日中天,想必日后會更加的繁華。一方面弘揚佛法,讓物質生活日漸富裕的市民公眾有精神有所寄托,另外一方面,該地政府也希望佛寺的強大能為地方的旅游業發展添磚加瓦,因而給以了全力的支持和救助。
梅州,作為各地客家人步入嶺南的第1站,有客家之都的稱謂。越發多的海內外客家人前來認祖歸宗,尋幽訪古,旅游休閑,這為千佛塔寺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一座富有歷史內涵,坐落于市郊的大型寺廟,自然成為人們祈求福祉,休閑游覽的極佳場所。
“江山雖好,亦賴文章相助”,一個有生命力的景區是必須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這點來講,梅州千佛塔也許需要有更深的積攢的。清末的黃遵憲曾題詩千佛鐵塔,但并未廣為世人所知,影響力有限。也許隨著佛塔的擴建,佛寺的建成,有更多的文人墨客前來賦詩題字,為這千年古塔所在地更添姿采,成為天下欽慕膜拜的一所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