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名鎮中,我最耳熟能詳的是烏鎮。從杭州出發,一個小時便可到達目的地。 一個文氣蕩漾的地方,必須少不了酒香。烏鎮的酒香來自高公生槽坊里的“三白酒”。一走進槽坊,陣陣濃郁的酒香撲鼻而來。釀坊全是釀酒的壇壇罐罐,一口大缸里還有用了一半的白糯米,那是釀酒的主要原料,作坊的釀酒師傅告訴我們,一般用四斤大米才能釀出一斤酒來,所謂“三白”,就是用白糯米、白面、白水來釀酒。旁邊的柜臺里全是各種包裝的“三白酒”,柜臺的一角還有一壇專供游人品嘗。有詩說千年烏鎮千年酒,這千年之中不知“三白酒”成就了多少詩文,留下了多少酒事美談。 高公生槽坊旁邊,就是茅盾的故居。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分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居內部的部置簡單,卻散發著沈家世代書香特有的靜雅之氣,而且整個烏鎮的文化氣氛又是那樣的濃厚,感覺這樣的地方出一個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文化部長,是沒有什么稀奇的。以《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白楊禮贊》等為代表,這位從烏鎮走出來的中國現代文學家,把他在烏鎮積蓄的文化能量,在中國現代文壇上做了最為精彩的釋放。其中《林家鋪子》寫的就是這個千年古鎮,是那個時候風云變幻的一個縮影。我想,茅盾是幸福的,因為他是烏鎮的孩子;烏鎮是精彩的,因為她撫育了茅盾。而我是幸運的,因為有一次在烏鎮拜會茅盾的機緣。 烏鎮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她的古橋。烏鎮自古文人薈萃,古橋自然也透著文人書香,使烏鎮增添了幾分文墨香氣:“一渠翠染詩人袖,終古波清客子心”,“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來”,“水隔一溪依依人影,塘開三里濟濟行蹤”......舊時的烏鎮,據說有120座橋,稱得上百步一橋,像這樣清麗的橋聯,在烏鎮夠你去品讀的。只可惜,千百年來風雨侵襲,加上功用的褪化,古老的石橋消失了許多,有的石橋已經變成了鋼筋水泥橋,有的已經廢棄不用,橋墩的石座上也長起了茂密的青草,漸漸蕭條下去。但目前鎮內尚存的古橋還有四十多座,數量之多仍傲視江南六大古鎮。 戲臺是一個文化古鎮的標志,烏鎮最寬敞的地方是戲臺一帶,從高高的戲臺中以想象它當年的熱鬧場面,今天卻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到的時候,戲臺上有幾個演員在唱地方的古裝戲,臺下看者寥寥,大概是實在沒有辦法聽懂一句唱詞的原因。但演員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而且唱腔清亮,底氣十足。也許這種執著和敬業的精神,是烏鎮文化千年不衰的原因吧。 過了戲臺旁的一座石橋,繼續走。這時發現走的是河對岸的另一條街,青磚鋪成,沿河是長長的廊道,有許多手工作坊和小商店,賣的東西很多,其中有烏鎮的特產“姑嫂餅”。沿河邊有幾處碼頭,泊著搖擼船,撐船的都是古銅色皮膚的老船夫,和那船,以及船后的枕河人家,渾然一體。只是船少得冷清,水巷是格外的安靜——畢竟那些秀才中舉的熱烈場面在這樣的水巷里上演了千年,總有船去人希的空閑,而且令他們風光的時代,最近的也已遠去了百年。似水流年,對于千年古鎮,風流倜儻的名士,清高傲物的文人,都只是流星一現,詩文和業績刻在橋上,融入長街水巷,匯成烏鎮的氣質。這種氣質的魅力,引來了絡繹不絕的游客,推動了整個烏鎮的前進。 從出口出來,我們就坐上了回途的車。烏鎮入口,依然往來如織。 華東旅游熱線:020-62833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