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歷史文化:
源起
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占據這里,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于此,于是這里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后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
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御千戶所于此。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在這里筑煙墩建炮臺,稱為“沙仙頭”。從雍正(公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里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里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征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后,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后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后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并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并,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寧、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準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并定于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準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準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準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