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潮州成年人,從兒時起就會念一段順口溜:
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臺廿四樣,兩只鉎牛一只溜。這首膾炙人口的民歌中的鉎牛,為風流的廣濟橋增添了亮麗的景色。許多市民、游客從橋上走過的時候,都一定會去摸一摸這只鉎牛。潮州人相信,摸了鉎牛,可以帶來好運氣。
在潮州有句俗話叫“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這橋,即是廣濟橋,但潮州人更習慣性地稱呼它為湘子橋。
湘子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并稱中國四大古橋。廣濟橋結構上梁舟結合,集梁橋、拱橋、浮橋于一體的建筑風格,在中國橋梁史上獨具匠心,開了世界上啟閉式橋梁之先河。啟閉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之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2003年,廣濟橋全面維修,2007年竣工。廣濟橋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功能定位為旅游觀光步行橋,按廣濟橋最輝煌時期的明代形式修復橋上的十二座樓閣和十八座亭屋。修復后的廣濟橋,梁舟結合,聯閣重瓴,宛若長龍嬉水,復道行空。設計上暗合我國古代的陰陽八卦之理,呈現著特殊風格的造型藝術,成為一道風韻迷人的風景線。“廿四樓臺”亭閣各異,建筑風格莊重樸實,盡顯簡樸的明代建筑風格。
..............................................................
“鎮水獸”——摸了帶來好運氣
修復后的廣濟橋樓臺亭閣的匾額楹聯制作精雕細刻,如樓閣從西起掛著奇觀、凌霄、登瀛、得月、朝仙等匾額,東橋樓閣還有云衢、冰壺、小蓬萊、鳳麟洲等匾額。更有一批新老楹聯引人入勝,如饒宗頤先生撰寫的楹聯“廣川利步開新運,杰閣重樓見舊儀”,如推薦古聯、明代吳仕訓撰寫的“騰露夜過峰頂月,嘶風曉逐海門潮”。每個洲樓臺亭閣的閣匾楹聯各具不同風格,雕梁畫柱,再加上國內書法名家佳作,樓亭全部以樹中王之一的坤甸木結構建造,而浮于水面的梭船更再現了當年廣濟橋的風貌。
橋上的一只鐵牛,更是赫赫有名,潮州人稱它為“鉎牛”。它原本有兩只,古時韓江水患嚴重,清代的潮州知府張自謙親自督造了兩只用生鐵做成的“鎮水獸”——鉎牛,分置于江心十八梭船兩端的橋墩上,以鎮水患。后來洪水沖毀橋墩,一只沉于江中,便剩下孤零零的一只鉎牛,鎮守在湘子橋上,保衛著潮州城,潮州人相信,摸了鉎牛會帶來好運氣。
..............................................................
其他推薦:
韓文公祠——歷史深處的城市印記
從韓文公祠,可以看出潮州人的懷舊與感恩。在韓文公祠的正殿左側有碑刻“功不在禹下”,這句話本出自韓愈的文章。在古代神權、皇權的雙重壓抑下,他認為治人的思想比治水還艱難,用此稱贊孟子傳播儒家思想的功績不比大禹治水低,后人反過來引用他的話來贊頌他。
淡浮院——看中國歷代書法碑林
潮州淡浮文物收藏院秉承弘揚中華文化,溝通兩岸關系,促進中泰文化交流的宗旨,由泰國春府博他耶(欽賜)淡浮院院長郭豐源先生倡議,眾多海內外俊彥熱烈響應捐資建設的一座開放式收藏院。在淡浮院,最吸引游客的莫過于主殿兩側長廊“中國歷代書法碑林”,這里匯聚了上起商周、下迄當代的歷代書法大家的真跡墨寶。
實用信息:
美食:吃最地道的牛肉火鍋。潮州人喜歡吃牛肉,由牛肉派生出來的一系列美食讓人食指大動,最出名的是據稱可以用來當乒乓球打的牛肉丸,爽口彈牙。還有牛肉火鍋,以牛骨熬出的湯為鍋底,用來涮新鮮的牛肉、牛肚、牛百葉、牛心頂等等,蘸以沙茶醬或辣椒辣,滿口富足。而往那湯里加上些芹菜沫,味道更是惹人,絕對是冬夜里最好的享受。潮州市區有許多吃牛肉火鍋的小檔口,比較集中的在南較路,還有不少老饕更喜歡驅車前往官塘鎮,那里是周邊吃牛肉最出名的地方。
..............................................................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