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
中國有句古話,"美食須配美器",正如美酒須配佳肴,好馬須得好鞍一樣,兩者相伴相依,相得益彰。今年6月,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組織策劃了主題為"美食配美器"的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展,展現了嶺南飲食文化發展的脈絡,使我們得以從中探尋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從萌芽到成熟,從粗放到精致的演變過程。
"吃在廣州",廣州人愛吃、會吃、敢吃,但當你看到南越王墓后藏室出土的飲食器具時,一定會驚呼:此君吃的造詣真是登峰造極!各種各樣煎、炒、煮、烤、蒸的工具,見證了當時人們吃的豐富多彩。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很多酒器。漢代對酒很重視,無酒不待客,無酒不設宴。而南越國宮廷也是飲酒風氣興盛。 從出土的文物看,那個時候有各種質地、各種形狀的酒杯,其中一件黑陶酒杯就有五千年的歷史,薄如紙,黑如漆;盛酒的壺也達到五種之多,而且還有專門溫酒的器具。
中國文化對世界的貢獻很多,飲食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重溫南越時期的"老火靚湯",燒烤和美酒的濃香,你不得不嘆服古人的智慧。本次展覽會持續到十二月份,期間該博物館會設置免費開放日,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
古祠·古瓷·古韻
廣州民間工藝博物館
去過陳家祠的人,都會被它濃郁的嶺南建筑藝術和民間藝術所感染。這里常常會讓你產生無限遐想:這扇雕花窗曾映著青衣少年挑燈苦讀的身影,那叢翠竹曾傾聽過飽學之士的智慧,甚至那些色彩斑斕的脊飾還縈繞著當日朗朗書聲。10月28日,是廣州陳氏書院建院110周年和廣州民間工藝博物館建館45周年館慶紀念日,屆時將有隆重的紀念活動。目前正在布展青花瓷器展,已經可以去先睹為快。
青花瓷是我國陶瓷史上,繼青瓷、黑瓷、白瓷、青白瓷之后,又一枝盛開的奇葩。它以色調清新、紋理雅致、釉色瑩潤的藝術特色,在眾多彩瓷中獨樹一幟。經元、明、清直至現代,經歷了七百年的繁榮,彩繪制瓷工藝日益精湛,藝術魅力經久不衰。
釉里紅是元代景德鎮在青花瓷工藝的基礎上,運用銅紅料燒制而成的新品種。因為銅紅不易控制,燒成難度大,產量低,在現在是很珍貴的傳世品。
青花瓷器,當數康熙年間的最為精美,色澤純美、鮮亮,制作工藝精細、成熟。雖然制作工藝不如以前精細,色澤也比不上康熙年間的鮮亮,但是其華貴、大氣的外觀,受到很多富家官宦的青睞,成為當時流行的裝飾品。
古驛·古道·新風
廣州郵政博覽館
位于沿江西路的郵政博覽館(廣東郵務管理局舊址),知道它的人并不多。它集展覽、收藏和銷售等功能于一體,舊址是廣州近代優秀建筑,仿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建造,始建于1897年,后毀于火。1916年(民國五年)由英國人丹備設計在原址新建,1938年又遭火災。1939年由楊永堂設計,按原狀修復,1942年完工。曾先后作為廣東郵務管理局、郵電部廣州郵局和廣州市郵政局辦公樓。 除了一樓的集郵展銷中心,二樓、三樓是主要的展區。二樓展示中國郵政通信發展歷史和具有嶺南特色的廣州郵政歷史變遷,包括早期通信、大清郵政、中華郵政和改革開放前的人民郵政等部分,反映古代郵驛通信等發展歷史。三樓展廳展示改革開放后的廣州郵政發展歷程和未來展望部分。
展館并不大,在參觀的過程中,你可以看到古代烽火圖、漢代的長亭與古道,直至騎自行車的投遞員照片、稱 重所用的磅秤。它們離你似遠又近,春秋風云、唐詩宋詞、乃至民國家書的種種意象紛至沓來,令人應接不暇。除了追溯郵政路的驚奇,參觀的樂趣還來自于行走———展館的西式建筑風格與東方歷史感互相疊加和暈染,朝南的陽臺看得見沿江的車水馬龍,讓你實足愛上廣州的秋天。
沿江路一景
發現 如何參觀博物館
要是跟團參觀博物館,或者是行程安排緊張,或是對展覽的主題不太了解,你就需要一個專業的解說員。跟隨解說員的指引,按照解說員的邏輯和思維,這一趟下來,你肯定會對展品有一個系統而專業的認識,在時空隧道里識讀幾個鮮明的記號。
要是你已對展覽內容有所了解,或是抱著一種個人探究的心理,又有充裕的時間,那"靜觀"的狀態算是最理想的。博物館在安排展品時,一般都會配上對單件展品的詳細說明,簡明扼要,讓你一目了然。氣定神閑,閑庭信步,你很有可能邂逅一些驚喜。
有些時候,參觀博物館,任何言語都是多余的。一把佩劍,可以令人想起《詩經》的愛戀,也可以想起爭霸的風云。那些古老的物件不動聲色地呈現在你面前,帶著時光流逝的痕跡,讓你深信不疑,讓你無限驚嘆。
功能 博物館也娛樂
博物館的功能除了收藏、保存、研究之外,與社會大眾聯系最直接的就是展示、教育和娛樂。廣東省博物館保管部劉金宏主任對記者說:"博物館的工作主要有收藏、研究,還有中心工作即陳列展覽。它的展示很直觀,能盤活以前的形象、歷史,讓不了解的人去了解它,了解的人更喜歡它。喜歡博物館應該說主要是精神層面的需要,文化的精華由此承傳。"
國際博物館協會特別于1999年的"國際博物館日"設定主題為"發現的愉悅",強調博物館為不同年齡的社會大眾提供了許多歡樂,并且啟發了他們各種感官。專家倡導的"博物館休閑"的觀念,包括提供足以讓大眾休閑的博物館參觀環境、講究與大眾溝通的藝術、協助改善大眾參觀博物館的心態,以及利用各種博物館活動,使博物館成為一個"寓教于樂"的生活教室。 沿革 博物館展示方式
早期:以"物"為主的各類型收藏品雜陳的展示方式(如于1854年關閉的美國費城皮爾博物館將一些油畫與一些動植物標本共置于展廳中);
中期:分開不同文物類別,以年代為排序方式(如現今的法國羅浮宮即是以歷史文明發展的時間先后順序作為展廳與展件的安排方式);
當今:多元化(利用各種展示手法,如立體造景或劇場方式)、科技化(利用多媒體等聲、光效果輔助)與互動性(由"請勿觸摸"到"歡迎動手")三大特色。
另外,展覽以展示時間的長短分為:常設展(或稱典藏展)、特展,以及巡回展等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