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經《創世紀》里,
人類因為反叛神,被詛咒: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
直到你歸了土,
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
你本是塵土,仍要歸于塵土。
這注定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而受苦,
即使天生不用勞碌奔波,
但誰也不能逃避死亡。
動物亦是如此,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生存。一年上映一次的,最震撼生命大片,就是這幕橫跨約1.467萬平方公里的生存大戲。五六月之間,坦桑尼亞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的食草動物(大約有150萬只角馬和斑馬,30萬只湯姆森瞪羚和3萬只格蘭特瞪羚)從中央平原向西部常年有水的地區遷徙;到七八月之間其中一部分又從塞倫蓋蒂向馬賽馬拉草原遷徙,浩浩蕩蕩的動物大軍形成震驚世界的壯麗景觀。
人類的遷徙,主要是打包收拾行李、家具,搬去一個新的住宅。如果你以為動物大遷徙和人類的搬家區別不大,那就大錯特錯了。差別就是,這是一場危機四伏的行動。
與我們人類生下來還可以接受漫長溫暖養育不一樣,剛生下來的小角馬,身上媽媽的血跡未干,就要抖干皮毛開始一生漫長的生存跋涉,只要稍微松懈,就會被虎視眈眈的鬃狗,獅子,豹子和鱷魚吞噬生命。
當跨越千山,最后一步沒能逃脫鱷魚之口,當孩子無力再奔跑,只能葬身豹腹;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對孩子生命的無限悲憫和沉痛。當小豹子蹣跚開始追逐一只小雀,也不能捕食成功,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寬容的愛憐;當獅子再一次偷襲失敗,悶悶餓肚子,我們看到媽媽的眼中,鼓勵的眼神;當暫時遠離危險,孩子嬉戲跳躍,媽媽和孩子一起在無邊的草原自由歡樂!
生命,如此輝煌精彩,哪怕它如此的短暫!來到塞倫蓋蒂,你會對生命,對生而聯結的親情,而有幡然醒悟般的認識。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遷徙過程中,饑餓、干渴、體力不支、被天敵獵食等危機也將如影隨形,在這數以百萬計的遷徙隊伍中,只有30%的幸運者能夠回到出發地,僅僅是橫跨馬拉河這一舉動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而跟隨它們一起回來的,還有40萬只驚險旅途中誕生的新生命。每年1-2月,是角馬的誕生季,沒有人能肯定地告訴你,出生的角馬有多少能再次回到它們的出生地。
去哪里看動物大遷徙最好?馬賽馬拉還是塞倫蓋蒂?塞倫蓋蒂在馬賽語中是“無邊的平原”,約占1.467萬平方公里,約是肯尼亞馬賽馬拉的十倍。她有著大地奉獻給人類最大規模的動物群落:無數的角馬(牛羚)、斑馬、湯姆森瞪羚、格蘭特瞪羚、斑鬣狗、長頸鹿以及眾多的獅子、大象、黑犀牛、水牛和花豹等聞名世界的非洲五大獸,還有300多種鳥類,構成了世界最大的動物自然生態系統。可以說,它是廣袤非洲大陸上,最大最震撼的國家公園。
動物大遷徙和天國之渡是兩回事,大多數人混為一談。絕大部分國人,以為角馬大遷徙只發生在馬賽馬拉,實際上角馬遷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過程,它們每天都在遷徙。
而大批角馬大軍過河,因為里面埋伏在幾個月饑腸轆轆的鱷魚,隨時都可能死亡,被稱為天國之渡。塞倫蓋蒂內湖泊、河流縱橫,角馬過河不是只過一條馬拉河,而是有好幾條。場面壯觀的主要是兩條河,一條叫格盧米提河,一條是赫赫有名的馬拉河。
角馬一年有10個月呆在塞倫蓋蒂,每年7-8月部分角馬(大約40%)進入馬賽馬拉。動物過河的場面70~80%發生在塞倫蓋蒂內。格盧米提河100%在塞倫蓋蒂內,馬拉河2/3段在塞倫蓋蒂內。本次旅程我們將在塞倫蓋蒂境內的馬拉河,追逐天國之渡。沒錯,是最好的。
但是動物的行蹤,并不是人力可以控制,否則它就不是非洲,也就不是自然。天國之渡是否能看到,是需要運氣的。任何一個人和機構,都無法為你保證。除非你能連續一兩周蹲守河邊。
看到世界各地的人們
在非洲的動物面前受到震撼,
我覺得這樣很有趣。
動物的聽覺異常敏感,視覺也極好。
它們還有神秘的第六感,它們是迷。
——畢淑敏
除了角馬,還有誰在遷徙?由于角馬數量最多,東非大遷徙也被稱之為“角馬大遷徙”。雖然它們數量上占據了絕對優勢,但它們并不是前鋒部隊。帶領著百萬動物大軍的,是愛吃長草的草原斑馬。
憑著它們鋒利的牙齒,把草莖頂部切割下來慢慢咀嚼,剩下草的底部給隨后愛吃短草的角馬。角馬吃飽離開后,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好是走在后面的瞪羚的美食。
在食草動物們為了水草而不斷遷徙的同時,它們也同樣作為誘人的食物,吸引著食肉動物跟隨它們一同遷徙。獅子、花豹、獵豹等都匍匐在附近的草原中,馬拉河畔聚集的鱷魚也蠢蠢欲動,等著享受即將到來的饕餮。
他說,哦不!我從沒有厭倦過。
因為每天的動物都不一樣的,你不知道會發生什么。
有時候會很血腥,有時候很溫暖。
——畢淑敏
坦桑尼亞 “云中孤旅” 第三季
一年一度 本星球最盛大的動物大遷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