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喀土穆(阿拉伯語:????????)是蘇丹共和國的首都。來自烏干達的白尼羅河與來自埃塞俄比亞的蘭尼羅河在此交匯,向北奔向埃及流入地中海。“喀土穆”一詞的意思是大象鼻子。喀土穆市區由100萬常住人口,由臨近的北喀土穆和Omdurman{UmmDurman)所構成的大都會的人口可能超過400萬。
喀土穆(Khartoum),人口約600萬(1999年),最熱月為5月(26-42℃),最冷月為1月(16-32℃)。首都喀土穆意為“大象鼻子”,人口近600萬(1999年)。青、白尼羅河在喀土穆交匯向北流去,頗似大象鼻子,喀土穆也因此而得名。其地形與武漢很相像,也由三鎮組成,即: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圖曼,三鎮之間有橋相連。喀土穆是蘇丹政府機關、外交機構的所在地,蘇丹的總統府、總理府、各部、法院等重要機關都設在這里。北喀土穆歷史悠久,最初是一個小漁村,1822年成為埃及兵營,次年成為埃屬蘇丹首府。1834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占領蘇丹,定都喀土穆。1898年起為英埃屬蘇丹首府,1956年蘇丹獨立后定為首都。恩圖曼是喀土穆主要平民生活區,幾大自由市場均在恩圖曼,市場具濃郁的阿拉伯風情,象牙、黑木、鱷魚皮等民間工藝品體現了蘇丹的民族藝術特色。國家民族劇場、議會大廈和古蘭經大學也坐落在恩圖曼。恩圖曼在1885~1898年曾是馬赫迪王國的都城,市內名勝古跡頗多,有著名的馬赫迪陵墓、阿卜杜拉·哈里發紀念館及清真寺等。喀土穆是一個商業都市,恩圖曼是全市商業比較集中的地方,這里既有外國人經營的大商店,也有富于民族特色的阿拉伯市場,北喀土穆是工業區,它集中了全國的大工廠,其中有全國最大的紡織廠、船舶廠和汽車修配廠等。
地理氣候
喀土穆是兩條尼羅河的交匯處,青尼羅河在與白尼羅河匯合前的河床中央有一小島叫“土堤”,將青尼羅河一分為二,南邊一股水在小島南側同白尼羅河相遇,向前流去,又在小島北端同其另一股水匯合,青白尼羅河由此合二為一,稱為尼羅河,然后一直向北流往埃及。由于兩河上游水情以及流經地區的地質構造不同,兩條河水一條呈青色,一條呈白色,匯合時涇渭分明,水色不相混,平行奔流,猶如兩條玉帶,堪稱喀土穆一大景觀。喀土穆有“世界火爐”之稱,氣候炎熱干燥,年平均氣溫為28.7℃,最高氣溫達47.2℃,每年3月到11月,白天一出門,滾燙的熱浪就撲面而來,宛如步入桑拿房,常常晚上10點鐘去散步,地面仍散發陣陣的熱氣。4、5月份是來自撒哈拉沙漠的沙塵暴肆虐的季節,狂風卷著漫天的沙塵氣勢洶洶、昏天黑地地一刮數天。漫天黃沙無孔不入,人在屋中,也能感到陣陣土腥味,甚至有時睡夢中也會被憋醒。到了7、8月份雨季,偶爾傾盆大雨,大雨過后,沒有下水道的整個城市到處積水,成為“水鄉澤國”。冬季,酷熱蕩然無存,這時空氣清新,能見度高,盡可放心地做深呼吸,夜晚仰望天空,星星月亮清晰可見,仿佛近在咫尺。
尼羅河
喀土穆是一座吸引游客的城市。穿過喀土穆城區而過的著名尼羅河的兩條主要支流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就像兩條巨蟒一樣在離開喀土穆市區后的不遠處合二為一,形成尼羅河的主流向北流入埃及,喀土穆附近的尼羅河匯合處的奇特景觀,古往今來不知吸引了多少游人,這是北部非洲的一處著名的旅游景點。在青、白尼羅河匯流處的跨河大橋東岸,建有一座匯流公園,站在公園的橋上遠眺,只見青尼羅河水色湛藍,白尼羅河水色瑩白,匯全處的尼羅河水,一半是藍色,一半是白色,彼此互不干擾地奔流而向,猶如兩條色彩截然不同的錦帶平鋪在人世間,一川雙色,藍白分明,波光粼粼,蔚為奇觀。產生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是這樣的,青尼羅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的塔納湖,沿途流經的地區多巖漿巖層,沖走了大量巖屑,同時溶解了大量含硫物質,水色自然變得蔚藍蔚藍的;白尼羅河發源于烏干達的維多利亞湖,沿途流經的地區大多是沼澤地帶,水中所含有雜質大部分已經沉淀,顏色比較純凈,呈為白色。當這兩條河流在喀土穆匯合時,由于比重、流速均不相同,相互混合的過程比較緩慢,需要經過一段距離的流動,才會慢慢融合為一體,于是便出現了藍白分明的景象。當然,這種現象只能出現在河床中水位正常的情況之下,如果遇到山洪暴發,上游沖下大量的泥沙時,河水變得波濤滾滾,滿江濁流,這種藍白分明的現象也就自然消失了。